《东莞市预拌混凝土发展应用专项规划(2023-2030年)》政策解读
2024-02-23
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发《东莞市预拌混凝土发展应用专项规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现将《规划》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东莞市预拌混凝土行业稳步发展,目前,全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已达到49家,总设计产能为6880万立方米,对推动我市城市发展建设作出了贡献,随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断提高,现有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布局不够合理、技术有待升级等问题。为高质量发展我市预拌混凝土行业,进一步规范引导绿色生产与转型升级,根据《广东省促进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规定》《广东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东莞实际,编制发布此《规划》。
二、发展目标
围绕着东莞市高质量发展需求与“高品质现代化都市”战略部署,《规划》提出以下四个方面发展目标。
1.行业规模目标:到2030年,东莞市预拌混凝土年总供应量达到2591万立方米(预期性指标),预拌混凝土年设计产能不超过5182万立方米(控制性指标);预拌混凝土产能利用率达到50%以上(预期性指标)。
2.行业布局目标:到2030年,全市基本解决搅拌站站点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市场整体供需比不超过2;鼓励并引导产能过剩区域企业以产能减量置换方式迁移或引导其转型,达到区域供需平衡;推动企业向城镇、农村和新兴产业园区布局。
3.绿色生产目标:到2025年,东莞市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100%完成绿色生产建设与升级改造,取得绿色生产二星级以上评价标识的企业比重不低于30%,至2030年,比重不低于50%。
4.质量监管目标:加快推动东莞市预拌混凝土信息化平台建设,2025年前,完成信息化平台搭建工作并投入利用。完善预拌混凝土企业精细化管控与诚信评价管理实施细则,在2030年前,建立完善的预拌混凝土企业信用联动评价机制。
三、解读内容
1.2030年预拌混凝土产能利用率目标是如何确立的?
2030年东莞市预拌混凝土产能利用率达到50%,是参照《广东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规划(2014~2020年)》、混凝土行业产能利用率经验区间值、珠三角其他城市产能利用率目标值以及东莞市混凝土行业实际,综合考虑而确立的。
2.东莞市六大片区预拌混凝土搅拌站产能结构与布局如何调整与优化?
通过对东莞市2030年预拌混凝土需求量的预测与供需匹配分析,明确各片区预拌混凝土市场供求情况:水乡新城片区、东部产业园片区、滨海片区供过于求,产能严重过剩;东南临深片区、城区片区供求相对平衡,产能相对过剩;松山湖片区供求接近平衡。针对各片区市场供求情况,结合城市定位、道路交通、江河水系以及预拌混凝土搅拌站现有布局,制定减量、设立与转移方案。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片区,提高准入门槛,完善退出机制,鼓励通过产能减量置换的方式(迁建后设计产能与迁建前产能比不多于1:2)迁建局部过剩产能。对于产能相对过剩片区,严格控制现有产能,原则上不增加新的产能。而供求较平衡片区,鉴于松山湖片区未来发展定位,建议在总量控制前提下考虑在其周边承接市内部分过剩产能。
3.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如何规范引导预拌混凝土行业绿色生产与转型升级?
一是按照预拌混凝土行业相关生产与管理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要求执行,2025年前企业100%完成绿色生产建设与升级改造;二是鼓励行业企业参与“绿色生产二星级以上”评价标识申报工作,分阶段逐步推进星级企业占比;三是淘汰落后设备与生产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与绿色智能制造技术,提升行业低碳化水平与现代化建造水平,引领行业转型升级。
4.远期布局方案中“总量控制,动态布局”的具体含义?
因东莞市目前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规划》采取减量、提质的方式,提出至2030年,预拌混凝土年设计产能不超过5182万立方米的目标。在控制总产能规模的前提下,远期将根据预拌混凝土市场供需情况、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研究论证后再进一步确定市场新增规模以及后续进行规模投放配置与片区布局安排,以保持市场总产能规模动态平衡。
5.新建搅拌站(含改扩建)按照预拌混凝土企业绿色生产三星级要求与标准进行建设,评价依据是什么?
根据《关于开展广东省预拌混凝土企业绿色生产达标评价工作的通知》(粤混协〔2018〕16 号),广东省预拌混凝土企业绿色生产三星级考核评价的依据为国家行业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 JGJ/T328-2014) 和省地方标准《〈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技术规程〉广东省实施细则》(DBJ/T 15-117-2016)。
来源: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